首页 资讯 正文

杨继承赴尖草坪区政协调研

体育正文 123 0

杨继承赴尖草坪区政协调研

杨继承赴尖草坪区政协调研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fābù)《2025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征集活动获选名单》,沣(fēng)西新城(xīnchéng)凭借《逐“绿”前行 “碳”索未来 为高质量发展赋能》的创新(chuàngxīn)实践案例,成功入选“全国园区绿色低碳典型案例”。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沣西新城多年(duōnián)深耕绿色发展的肯定,更为全国园区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沣西经验”。 沣(fēng)西新城自成立以来,始终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zuòwéi)核心理念,通过系统化政策布局与技术创新,逐步(zhúbù)构建起“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de)发展模式。作为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生态水文试点、陕西省低碳近零碳园区试点等多项示范(shìfàn)工程的核心承载区,沣西新城已形成(xíngchéng)“政策引领、技术驱动、产业支撑、全民参与”的绿色发展格局。 数据印证成效,环境质量持续优化,2024年(nián)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8.44%;沣河、新河水质稳定达标,土壤环境安全可控;2023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降低20%以上,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建筑(jiànzhù)垃圾(lājī)综合利用率达90%,城市(chéngshì)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jūndá)100%,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政策与产业(chǎnyè)双轮驱动:构建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顶层设计引领,筑牢(zhùláo)制度根基。沣西新城统筹推进区域应对低碳近零碳园区试点,先后印发《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省级低碳近零碳园区试点示范建设方案(fāngàn)》《低碳发展规划》等纲领性文件(wénjiàn),明确“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同时,在全省(quánshěng)率先(shuàixiān)建立碳排放核算体系,完成5个典型场景碳减排量核算,并创新编制“大气(dàqì)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排放清单”,碳排放精准管理(guǎnlǐ)。在全省率先开展“低碳细胞”工程建设,制定低碳学校(xuéxiào)(xuéxiào)、低碳社区(小区)、低碳创新平台、低碳街区4个领域的建设指南,建成3个低碳学校、1个低碳社区,推动区域神经网络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产业低碳化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沣西新城聚焦(jùjiāo)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zhìzào)、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xīnxīngchǎnyè),推动产业结构向低碳化、高端化升级,构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技术突破引领转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吨级液氢电动垂直(chuízhí)起降(qǐjiàng)无人机、紧凑型重复重联聚变反应堆等208项低碳技术成果实现转化; 产业集群加速成型(chéngxíng),依托秦创原无人机产业创新聚集区,招引(zhāoyǐn)无人机整机企业7家、配套企业近40家,形成“研发—制造—应用”全产业链(chǎnyèliàn); 企业(qǐyè)梯队培育体系,构建“科技型中小—高新技术—瞪羚—独角兽”企业成长链条,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zhōngxiǎoqǐyè)(zhōngxiǎoqǐyè)1516家(ji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55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413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33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 技术创新(xīn)赋能:探索能源与资源高效利用新模式 创新能源资源清洁化利用是沣西新城实现绿色(lǜsè)低碳发展的又一重要探索。沣西新城在全国率先推广“取热不取水”中深层地(dì)热能无干扰清洁供热技术,并集成光伏发电、冰蓄冷、智慧能源调度系统(xìtǒng),构建“多能互补”能源体系。目前,该技术已推广至北京、河南、西藏等地,累计应用面积(miànjī)超2850万平方米,年减碳量达(dá)122.55万吨。此外,三一智能制造(zhìzào)产业园11.4MWp光伏电站实现全容量(róngliàng)并网,年发电量1160万kWh,满足园区60%用电需求。 智能电网与(yǔ)循环经济,资源利用“零浪费”。通过建设智能电网与区域配电网融合的绿色(lǜsè)能源互联网,沣西新城实现能源供需实时平衡。同时,创新推进“中水回用+海绵城市(chéngshì)”工程,中水回用率(yònglǜ)超40%,海绵城市技术(jìshù)获30余项专利,应用面积超1500万平方米,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环境友好(huánjìngyǒuhǎo)型城市:生态与民生协同提升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是绿色低碳(dītàn)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沣西新城在(zài)全省率先制定(zhìdìng)《绿色建筑管理办法》,形成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条。目前,新建(xīnjiàn)民用建筑累计推广(tuīguǎng)绿色建筑164.99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 108.34万平方米,26个公共建筑接入能耗监测系统,建设绿色生态小区2个,建成智慧绿色能源建筑(光伏一体化)和近零能耗建筑各1座(zuò)。 “公园城市”建设,绿意浸润生活。沣西新城建成18座城市公园,新增绿化面积超(chāo)1200万平方米(mǐ),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生态(shēngtài)格局。 “无废城市”实践,变废为宝。通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lìyòng)、污泥(wūní)无害化处理(chǔlǐ)等技术,沣西新城建成7个“无废细胞”示范项目,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90%,生活污泥100%转化为再生资源。 交通(jiāotōng)低碳化,42条公交线路实现新能源车辆全(quán)覆盖,全省首条智能网联测试路段投入运营。 沣西新城的绿色实践已(yǐ)形成广泛影响力,“逐‘绿’前行,‘碳’索未来,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案例(ànlì)入选2025年全国(quánguó)园区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创新能源利用助推绿色发展”案例入选2023年中国(zhōngguó)减污降碳协同(xiétóng)增效典型案例,并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布;“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科研七号楼项目”入选全国《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典型案例;“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科教板块综合能源工程(gōngchéng)”入选《全国可(kě)再生能源供暖(制冷)典型案例汇编(2024)》第二批;“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生活污泥(wūní)无害化、100%资源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项目”入选巴塞尔公约亚太(yàtài)区域中心2023年“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首批推荐(tuījiàn)名单。 从“试点”到“典范”,沣西新城以制度创新(chuàngxīn)为笔、以技术突破为墨,绘就了一幅(yīfú)绿水青山与(yǔ)高质量发展(fāzhǎn)交融的生态画卷。未来,这座(zhèzuò)“会呼吸”的城市将继续以创新为动力,锚定低碳(dītàn)发展重点领域,加大绿色产业、智慧能源、韧性城市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全面提升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范式”,为可持续发展书写更多绿色答案。 原标题:官宣!“沣西经验”入选(rùxuǎn)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来源:西咸新区沣(fēng)西新城公众号
杨继承赴尖草坪区政协调研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