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一池安澜水 护千童夏日欢
筑一池安澜水 护千童夏日欢
筑一池安澜水 护千童夏日欢
长江之(zhī)畔的安徽省无为(wúwéi)市,如今是“中国电缆之乡”“中国羽毛羽绒之乡”“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基地”。历史上,无为是革命老区,曾经的峥嵘岁月同样(tóngyàng)让当地人备感骄傲与自豪。
1941年皖南事变后,由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以及散布在皖南和突围到(dào)江北(jiāngběi)的部队组成第七师,于(yú)1941年5月正式成立,全师兵力1900人。第七师以皖中无为县为中心,逐步建立皖江抗日根据地,开展政权建设、经济生产和群众动员,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zhīyī)。至1945年抗战胜利时(shí),第七师发展到近(jìn)两万人,根据地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
新四军七师师部(bù)旧址位于无为市红庙镇海云村(yúncūn),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师部会议室、作战室、机要室旧址被保存下来,院内由七师政委曾希圣亲自嫁接的三棵棠梨树至今依然(yīrán)枝繁叶茂,苍翠欲滴。
青山(qīngshān)依旧在,故人(rén)已远去。若要触摸(chùmō)这段历史,可移步不远处的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jìniànguǎn)。展馆共8个展厅,内有革命文物800余件,主体展厅展出抗战时期(kàngzhànshíqī)新四军第七师成立、发展、壮大的历程,运用多媒体声光电手段,再现当年皖江抗日根据地军民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光辉史实。这里每年接待全国各地宾客(bīnkè)10余万人,各类社会团体上千个。
“七师成立后,即在皖江地区坚持抗战。据(jù)不(bù)完全统计,新四军第七师在抗日战争时期,与(yǔ)日伪军作战900多次,毙伤日伪军两万余人。”年轻的讲解员张金凤说。多年的讲解工作让她(tā)对七师的历史了然于胸,介绍到无为籍革命人物时,显得格外激动。
“说起吕惠生,在无为家喻户晓,他是(shì)当时中共皖中行政公署主任,带着老百姓完成了根据地著名(zhùmíng)的水利工程(gōngchéng)——黄丝滩退建新堤,为了纪念(jìniàn)他,该工程被命名为惠生堤。”张金凤说,不幸的是,吕惠生不久后牺牲了,“后来(hòulái),他的儿子吕其明也走上了革命道路,这位人民作曲家在2021年获得了‘七一勋章’,他也是无为的骄傲。”
张金凤的另一个身份,是红庙镇成立的传承红色基因教育“五老(wǔlǎo)”工作室(gōngzuòshì)的一员,“主要工作是对青少年开展红色教育宣讲,帮助村里和学校整理革命先烈(gémìngxiānliè)事迹,讲好红色故事、传递信仰力量。”
记者在无为采访时发现(fāxiàn),不仅是党政部门,社会力量也主动加入红色资源的(de)保护与开发中。在昆山(shān)镇,民营企业家方宝锋投资建立了三公山抗日游击(yóujī)根据地革命史迹陈列馆。1936年,以刘敏为书记的中共皖(wǎn)西北(xīběi)特委和以孙仲德为师长的皖西北红军游击师移师至无为三公山,创建三公山游击根据地。1940年7月,新四军(xīnsìjūn)第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部挺进三公山,组建三支队挺进团,巩固发展三公山一带为抗日游击根据地。
在方宝锋身上能(néng)强烈(qiángliè)感受到无为人的创业精神与商贸意识,这或许可以(kěyǐ)追溯至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得益于这片红色土地的培育与滋润。
当年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兴修水利,组织(zǔzhī)农民开展大生产,促进贸易发展,成立银行发行“大江币”,不仅满足了部队的(de)军需供给,也有力地改善(gǎishàn)了当地民生。新四军(xīnsìjūn)第七师也由此获得“富七师”的美誉。
尽管时代不断变化,但不变的(de)是革命的初心,归根到底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hǎorìzi)。
三公山位于三县交界,过去交通不便,近年来昆山镇通过创新“茶+文旅(wénlǚ)”模式,不仅激活了乡村经济(jīngjì),更为文旅发展注入新动能,让(ràng)村民享受到高质量发展的红利。
安徽省牛王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马启平是三公山最早的返乡创业者,他承包了数千亩山场,引进安吉(ānjí)白茶(báichá)。近年来(jìnniánlái),得益于当地茶文旅融合发展提档升级,三公山成了周边地市游客(yóukè)的网红打卡地,马启平的白茶销量有了显著提升。周边20多名村民在公司长期务工,每到茶季,300多人前来帮忙(bāngmáng)打短工。
据昆山镇相关部门(bùmén)负责人介绍,全镇每年采茶季带动40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达1万元。2024年全镇茶叶销售额(xiāoshòué)突破1.5亿元。“以茶(yǐchá)兴旅、以旅促茶”的发展模式,让(ràng)村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今年4月中旬,无为市第四届白茶文化季在三公(sāngōng)山风景区启幕,恰巧数千亩野生杜鹃盛放,点缀在茶园中,相映成趣(xiāngyìngchéngqù)。
“我现在又(yòu)成了‘护花使者’,平时带着村民为杜鹃花除草施肥(shīféi)。”马启平感慨,杜鹃花又名映山红,置身青山绿水(qīngshānlǜshuǐ)之间,不能忘了革命先辈留下的这抹红色。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